劳姆谈失利与成长:从批评中站起的德国队
当劳姆在 3-1 战胜北爱尔兰的赛后采访中说出 “输给斯洛伐克后日子并不好过” 时,他眼中的疲惫与坚定同样清晰。这场胜利距离德国队 0-2 爆冷不敌斯洛伐克仅过去四天,但球队内部已经发生了悄然却深刻的变化。正如这位左后卫所说:“我们正不断成长,而成长往往始于最艰难的时刻。”
输给斯洛伐克的比赛堪称德国足球的 “态度危机” 爆发点。全场 58% 的控球率却颗粒无收,斯洛伐克球员用多出 8 公里的跑动距离和 12 次抢断,给星光熠熠的德国队上了生动一课。劳姆在那场比赛中目睹了队友们的迷茫 —— 维尔茨的传球频频偏出,格纳布里面对半空门机会竟将球推高,就连以拼抢著称的基米希也在回防中放慢了脚步。“那不是真正的德国队,” 劳姆直言不讳,“我们被媒体‘解剖’是理所当然的,因为我们配不上胸前的队徽。”
失利后的更衣室气氛凝重却充满力量。尽管自身表现不佳,后卫吕迪格仍主动站出来呼吁团结:“只有靠自己才能摆脱困境,唯有凝聚力才能渡过难关。” 主帅纳格尔斯曼则用近乎严厉的措辞敲响警钟:“对手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比我们有激情,这不是实力问题,而是态度问题。” 这番话成为球队转变的催化剂,随后的训练场上,高强度对抗训练取代了轻松的传切练习,教练组甚至请来克林斯曼等名宿与球员交流,用前辈的经验点燃斗志。
劳姆将球队的转变概括为 “从手指指向他人到目光审视自己”。在备战北爱尔兰的训练中,球员们自发增加了防守协作练习,原本松散的站位变得紧凑,无球跑动的积极性显著提升。“我们意识到输球不是某个人的责任,” 劳姆解释道,“防守时彼此距离太大,进攻时过于依赖个人能力,这样的团队无法赢球。” 这种共识在与北爱尔兰的比赛中得到验证 —— 当下半场对手扳平比分时,德国队没有重蹈覆辙陷入慌乱,而是凭借更团结的防守和更果断的进攻重新掌控局势。
纳格尔斯曼的 “态度优先” 政策在这场胜利中初见成效。这位少帅赛前就明确表示:“下一次集训会优先选择那些在场上倾尽所有的球员。” 这种压力转化为赛场上的动力,德国队下半场的表现明显提升,对抗成功率较对阵斯洛伐克时提高了 15%,跑动距离也创造了本届世预赛新高。劳姆在左路的攻防两端都展现出复苏迹象,不仅完成 3 次关键传球,更多次回追破坏对手反击,用行动回应了外界的质疑。
“我们是德国,一个伟大的足球国家,” 劳姆的话语中带着与生俱来的骄傲,“我们拥有强大的实力,只是需要把它展现出来。” 战胜北爱尔兰的比赛证明了这一点:穆西亚拉灵动的盘带撕开防线,萨内精准的传中制造杀机,而团队防守则让对手仅有 3 次射门机会。当终场哨响时,球员们没有狂欢,而是围成一圈相互鼓劲,这种低调的团结与四天前的沮丧形成鲜明对比。
对于正处于新老交替阶段的德国队而言,这场失利或许是必要的成长代价。随着诺伊尔、穆勒等功勋老将退出,以劳姆、穆西亚拉为代表的新一代球员正在经历阵痛与蜕变。“成长不会一蹴而就,” 劳姆坦言,“但我们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—— 明白每一次回追、每一次抢断、每一次相互呼应的重要性。”

正如沃勒尔所言,德国足球的成功从不依赖花里胡哨的设计,而是 “每个回合都咬住人、抢到球、把简单球处理干净”。在击败北爱尔兰的比赛中,德国队正在找回这种传统。劳姆和他的队友们知道,通往世界杯的道路依然漫长,但只要保持这种从失利中汲取的成长力量,复兴就不再遥远。毕竟,真正的强者从不畏惧跌倒,而是善于从跌倒的地方站起,带着伤疤继续前行。
发表评论